
西宁都市报记者 李占轶 有数据显示,我国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逐年大幅增长,一场运动的春风正在袭来,晒运动健身也成为了人们继晒美食、晒旅行之后的朋友圈新宠。一家家健身房开遍大街小巷,手机健身APP也日渐流行。你选择怎样健身? 在健身房锻炼的市民。 本报记者 李占轶 摄 传统模式: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市民姚先生在省城大十字附近一家健身房坚持健身有三年多了。他告诉记者,五六年前,西宁市的健身房一共只有三家。“最近这几年,每年夏天都会有一波健身热潮,健身房里人满为患,洗澡都排不上队,但是过一段时间后,人又变少了。表面上看起来,健身很火爆,很大一部分会员办健身卡都是冲动消费,实际上能坚持下去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姚先生说。 记者从西宁一家开业五年的健身房会员信息中发现,坚持锻炼两年的会员只占到所有会员的8%,70%的会员办健身卡后,锻炼的时间集中在前一个月至两个月。转卡和弃卡锻炼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去了几次之后,新鲜感没了,只觉得累。”市民小周就曾经办过健身卡,他表示,本来上班就挺累的,下班之后还要去找“累”,有时候很难抽出时间,干脆就不去了。不久前,他想起自己还有张健身卡时,卡已经过期两个多月了。 按照一个会员一周两次的频率,理论上每家健身房平均每天要服务两三百人次。实际上,记者走访省城各大健身房,人流量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值。受天气因素影响,冬天去健身房锻炼的人少之又少。 记者调查发现,从2014年起,西宁市健身俱乐部数量开始增加,最多的时候,西宁共有近30家大大小小的健身俱乐部。但健身行业越来越火热的同时,也上演着门可罗雀的尴尬。 新兴势力: 线上健身日渐火热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不断普及,如今提到健身,很多人想到的是该用哪个健身APP。Keep、Fit Time等为代表的线上健身APP的快速崛起,正以飞快的速度占领市场。2018年3月,Keep累计用户已突破1.2亿人,传统健身房在经营模式和理念上遭遇极大挑战。 24岁的西宁市民王慧琳每天都会抽出一个半小时在家跟着健身APP锻炼。“手机健身APP很容易上手。从瘦腿、练翘臀、瘦腰,到瘦手臂、塑肩颈,想练哪里练哪里,非常方便!”王慧琳说。 记者下载了健身软件Keep,这款APP上提供健身视频教学、社交、饮食指导、装备购买等多样化功能,可以和其他健身爱好者交流,还专门针对健身零基础人群推出了健身达人教学视频和健身基础的学习课程,同时还帮助健身爱好者搭配健康的食谱,为健身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健身指南。线上健身也因此受到了广大运动健身爱好者的追捧。只需支付相应费用,还可以获得个人专属健身计划等高级服务。传统健身房的预付款办卡盈利模式遭到用户反感,“老板跑路”事件屡见不鲜,而用健身APP健身的成本更加低廉,除了为用户省下大笔健身费用外也更加安全。 共同困境: 线上线下各有弊病 家住西宁市海湖新区的小陶在2015年曾经办过一家健身房的所谓“创始会员”,然而还没等健身房开业,老板就已经跑路,他的1200元就此打了水漂。 “绝大多数健身房都是靠赚这些快钱来支撑,如果没有流动资金,他们很快就会倒闭。”一名从事多年健身行业的从业者说,健身房会想方设法拉拢会员让其办卡,有些健身房还设置了“终身卡”“商务卡”等高价卡。除了会员卡,私人教练也是盈利的大头。不少市民表示,只要一进健身房,私教就会不厌其烦地推销课程。目前,西宁健身房私教课程价格为200元或300元,健身房按照业绩提成50%至70%。一名私人教练告诉记者,教练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上岗,而且业内有一句话叫作:“只有卖不出课的教练,没有不会教的教练。” “现在很多俱乐部招聘教练门槛很低,很多教练都是进入这个行业后才开始学一些基础知识,自己都还没理解透彻,就开始指导会员动作,只想着卖课挣钱,自然会让许多人远离健身房。”美国体能协会注册体能训练专家王生奎告诉记者。 线上健身火热的背后同样存在不少缺陷。有用户在网上评论,健身APP的存在更像是一个“闹钟”,只有提醒的作用,并不能达到监督、指导的效果。而且如果动作做不够、做不标准,健身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也有人认为,健身是一个枯燥无聊而又劳累的过程,当用户对运动开始产生厌倦,即使手机上健身类APP功能繁多,也难逃被打入“冷宫”的命运。有人发现各种APP采集的同类数据结果大相径庭。数据不准确,使得健身类APP无法获得用户真实的身体状况,用户通过训练计划也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从而降低用户通过APP健身的积极性。
|